首页 风水正文

风水学基础知识

风水大师 风水 2020-06-30 21 0

风水是迷信吗?风水学基础知识,谈起风水,人们很容易跟迷信联系起来。可是,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在研究风水前,李大师也觉得风水跟过去其他一些迷信并无二致。可是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我发现,虽然在形式上,在外表上,似乎风水迷信成分较多。可实际上,其内容,其本质却有许多合理的可取之处。

风水学基础知识

风水学基础知识,有关中国风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周王朝打败了商以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决定从原来关中的丰镐,东迁洛一带进行深入的观察,即所谓"周公卜洛"。

比较完整的风水理论大约在东汉年间既已形成,在这以后两千年来,历代风水家代代相传,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典籍和一整套有关风水理论体系,记载了中国人民在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的足迹。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大量实物材料──遍布祖国大地的城镇和聚落──其中部分是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学者正是从这些实物材料中发现中国风水术的。他们说:"(风水)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份,遍及中国的田园、庐舍、村镇之美,不可胜数,都可以藉此得到说明。"在风水下所展开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最为精美的。"

什么是风水,风水的本质就是阴阳,郭璞创造风水二字的原意乃是指龙的行和止,讲的就是阴阳相对、阴阳交媾。龙行必然呼啸而生风,风主动;龙止必有砂环水报而为征,水主静。风水的含义就是选择龙行止有度的地方,通过建筑的手段将其利用,从中内乘龙之生气,收纳旺盛的堂气。本文所介绍的风水学基础知识,是对风水学的传统解释。风水大的方面说就是环境选择,选择最有利于人生存的环境。风就是气,把风、云、雨、地下水、植物、动物和人,都看做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几者之间是一种循环系统。实际上风就是气,就是大气;水就是我们自然中的水。这两者是我们人包括动物圈、生态圈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根本要素,地球与其他星球的最大区别就是地球有水。有水才可能有生命,水是地球生态圈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风也一样,地球上能生存,关键是大气圈,与我们生命密切相关的是氧气。所以水和气是和我们生命密切相关的两大要素,风水学就是用这两大要素来概括环境,实际上是环境的同义词。建筑风水学,就是把风水理论运用到建筑中的实践。

风水学基础知识,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风水学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这在我国大量的现存古城镇、古建筑、园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证。

风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具有了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方面的丰富内涵。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

风水学基础知识,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风水学基础知识,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理论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阴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

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风水术之孕育

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风水术,但是,与风水术有关的相地行为已经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知道 择地而居。《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河流 的台阶地带。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 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 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则。

从考古发现的住宅看,位于氵产河右岸台阶地带的新 石器时代坡遗址,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 的子午向原归纳考古发现的遗址,先民对住宿的要求是,地势要取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 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变通要方便;四周量有林木;环境要幽雅。这些条 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 进入阶级社会后,相地知识就丰富多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文献窥见一班。

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 ,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 、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 域地理专着,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又按照我国 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20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 供了依据。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 分组成。

《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 理专着。《山经》记载了神秘的山穴》《地度》《地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 、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地数》记述了土地表层与 里层的相应关系,指出山上有,如《南山经》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则入,夏 乃出,冬则闭。 《管子》一书的《地员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 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土地的表里关系,正是后世风水师所想探讨的。

《周礼》一书记载了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土宜法,《司徒》篇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 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这就是说,以各种土地适宜于各类人民、鸟兽、 草木的法则,辨别十二土地区域中各物名号,占视人民的居处,知道趋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鸟兽繁殖 ,使草木生长。林尹在《周礼今注今译》中,结合风水观念说:十二土,古王者封国时应天上星宿之位 分为十二。 《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之地,郑注云:大界则曰九州,州中诸国之封域于星有分焉,其书亡矣。 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女取}訾 ,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 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谓应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区域也。 不仅《周礼》有此记载,《逸周书.度训》亦云: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在先秦 是通行的术语和方法。后世的风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扬天地对应观念,将天上的十二次与地面区域附 会,划分十二区域,作为判别吉凶的依据。由此可见,先秦的相地知识为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秦汉——风水术之发生

秦代 秦代有了地脉观念。秦统一后,派蒙恬修长城,开驰道。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逼令蒙恬自杀 ,当时,民间传说蒙恬之死是因为他绝地脉所致。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异 议: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 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秦代有了王气观念。

《晋书.元帝纪》谈到南京地理时说:始皇时望气者 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 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秦代营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阳宅 阿房宫,又有*宅始皇冢。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 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冢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 。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

秦代讲究墓葬吉凶。韩信年轻时,母亲死,家里穷, 不能在村墓中葬母,就择高敞地葬母。后来他功成名就,封为楚王。 又据《管氏地理指蒙》卷四记载,秦末李仲翔祖葬城纪,他三次梦见有人告诉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法 当战死。仲翔不信,汉初果战于狄道而死。秦人西首而葬,墓向东方,主墓道在墓坑的东端,这可能与秦 园地处西睡,企图东进有关,也可能是他们有了以西为尊的观念。

西汉风水形成

谈到西汉的风水术,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汉代的相地知识。空前发达的地学,正是风水术产生的基础。当先秦学者在《禹贡》中把我国的山势大致划定之后,汉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之上创立了有名的三条 四列说,它们分别是: 北条:岍——吱(陕境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道(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 屋(晋南)——太行——恒山——褐石(河北) 中条:西倾——朱圉——鸟鼠——太华(陇陕)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鲁南)。分支:蟠冢(陕 南)——荆山——外方——大别(鄂皖境) 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庐山) 第一列:岍——碣石(即北列) 第二条:西倾——陪尾(即中 列主干) 第三条:蟠冢——大别(即中列分支) 第四条:岷山——敷浅源(即南条) 这些山脉正是后世风水 师所说的龙脉。汉代对地理概念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尔雅》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都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如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野,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 。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图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脉、 山簇、山峰、山谷、河流,并且比较精确。

王充在《论衡》中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风水忌讳,读 者不妨去读一读其中的《薄葬朋四讳》《调时》《讥日》《卜筮》《辨祟》《难岁》《诗术》诸篇,从中 可以对东汉的风水习俗作比较全面的了解。 据应助的《风俗通义》卷九,汉代汝南地方有个姓彭的墓上立有石人石兽,有个人不小心把一块点心 遗失在石人旁,于是有人情口开河说石人能治病,才有人送点心给石人。此话一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 来供奉石人。 这说明民间具备了接受风水观念的温床,形成了一种风气。

汉代虽然有了丰富的相地知识,但毕竟还是缺乏科学性。人们 的迷信思想仍然很严重,对地理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状况很容易滋生风水观念。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汉代的风水术发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