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正文

富贵竹 盆栽的养护与管理技巧

风水大师 风水 2020-07-08 12 0

富贵竹性喜阴湿高温,耐阴、耐涝,耐肥力强,抗寒力强;喜半荫的环境。起由于富贵竹是喜阴湿的观赏植物,所以很多人都会水培富贵竹,其中在居室内摆放富贵竹,不仅是良好的装饰品,还对改善局部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有一定作用。所以富贵竹是家居室内最常见的一种盆栽植物;那么富贵竹 盆栽的养护与管理技巧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富贵竹 盆栽的养护与管理技巧

富贵竹 盆栽的养护技巧有哪些

盆土选择

栽培富贵竹以选用紫砂盆、塑料盆为宜,室外则以土陶盆为佳。它不甚择土,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最健壮,可用腐叶土、菜园土、沙按5∶4∶1混合作培养土,如渗入少量碎鸡蛋壳,长势更旺。每年春季翻盆换土一次,翻盆换土时宜在盆底放一层碎硬塑料泡沫块,以利透气、排水,防烂根,且便于脱盆。

水肥管理

富贵竹既喜湿润也喜肥,但盆栽置室内观赏则宜控水扣肥,使其缓慢生长,提高观赏价值。生长期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2天至5天见盆土干即浇一次水,保持盆土稍湿润而不渍水为度,盆土过湿易徒长,过干叶易干尖,要常向叶面喷水,以增加小环境空气湿度,而利其生长。坚持薄肥勤施,15天至20天少量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过量或单施氮肥易徒长。冬季不施肥,少浇水。

温度光照

富贵竹原产西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喜温暖,最适宜生长温度18℃至25℃,不耐寒,最低气温降至5℃时,应入室越冬,室温保持5℃以上,它喜散射光充足的环境,夏日、初秋忌烈日暴晒,从秋末到翌春可置于见直射光或离窗户2米以内散射光充足处,过阴则叶色失去光泽不美。

更新养殖

富贵竹种植多年后,植株长高与盆的大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可于5月、6月将其从离盆土10厘米至15厘米处剪矮,剪后下部基会另发新枝,剪下的上部茎,可作插穗养殖。

5月至9月利用瓶插水养的富贵竹,或是更新剪下的富贵竹,凡是已生根的,可将其直接栽入土中。未生根的将其切成15厘米至20厘米长,入土部分的叶全剪掉,而后在切口处涂抹硫磺粉或草木灰,插入素培养土中,置阴处,常喷水保湿,待其长新叶后移至散射光充足处养护即可。


关于富贵竹盆栽的日常养护管理技术

一、造型。

(1)宝塔型。富贵竹生长强健,生命力强,繁殖力强,管理容易,根据这些特点,采用大量繁殖新竹,截取众多长短不同的茎干组成宝塔,每条茎干的上端必须带笋,保留芽眼使每层宝塔的顶端能长芽和生长枝叶,形成新的活的宝塔。四层的宝塔第一层截取茎干36支,每支带3个茎节、长7厘米;第二层23支,每支带4个茎节,长10厘米;第三层18支,每支5个茎节,长13厘米;第四层11支,每支带6个茎节,长16厘米;制作宝塔用的茎节,要立即组合,以免失水过多不能成活。组合时先取一个长16厘米的茎干,直径2.5厘米的塑料圆筒做宝塔的圆心,再将11支长16厘米的茎干,下端同在一平面上沿塑料圆筒外围排成一圈,用塑料线缚紧,形成宝塔的第四层;再取18枚茎干各长13厘米,下端同在一平面上沿第四层宝塔外围排列,组成宝塔的第三层;取23支茎干长10厘米排在第三层外围,构成宝塔的第二层,底层使用36枚长7厘米的茎干绕第二层外围排列一圈,成为宝塔的第一层。宝塔制成后,为了提高观赏效果,采用金工纸粘贴在缚线的外侧,或用金纸将铁线绕成金条,并在原缚线上围绕2─3圈拧紧,使宝塔更加壮观;然后可在宝塔顶端装饰另一石雕多层宝塔,形成塔上加塔,使之奇特壮观;花盆用粉红色半浅盆,高约6厘米,口径较塔基大2厘米,将塔底部浸入水中,约3周后各节都能生根长叶,绿叶红盆,使人赏心悦目。

(2)绿色柱子。在厅堂屏风的两侧放置两盆富贵竹,长期不移动不修剪,任其自由生长,使之扶摇直上,可长高1米以上,形成绿色的柱子。

(3)瓶式盆景。截取富贵竹茎尾长约20厘米,扦插在花瓶或挂瓶中,放水深5厘米,数天换水一次,平时放在室内阴凉通风的几案上,经久可保持叶色翠绿,别有情趣。

(4)丛林式盆景。新竹长大后剪除老、弱、密竹,适当修剪整形,制成丛林式;定型后剥除竹干下层干枯干和老叶,可见青翠、明亮、富有光泽的竹节,点缀山石、提高观赏效果。

二、控制顶侧芽。富贵竹做成宝塔后,往往枝叶无休止地疯长,非常伤脑筋,如不处理,使宝塔形破坏,影响观赏效果;为维持翠叶潇洒,要抑制徒长,其办法有:

(1)控制浇水。放在低温(18℃以下)下养护,经常换水,防止根部腐烂;

(2)摘心。各茎段顶芽长到1厘米时,抽掉顶尖,即用左手固定竹塔,右手的拇指、食指小心捏紧尖端两小叶,用力外抽抽出心叶,不要伤及别的小叶;

(3)化学控制。用25%多效唑1200毫克/升浇灌,半月一次,或用95%比久3000毫克/升喷雾,半月一次,或用缩节胺500─1000毫克/升,每月喷一次,或用矮壮素50─60毫克/升,每月喷一次,还可用注射器针尖蘸取生长抑制剂直接扎刺顶芽。

三、科学养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