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正文

风水是一种建筑文化

风水大师 风水 2020-07-15 15 0

 于希贤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1940年出生,中国著名风水文化学者。现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于希贤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地理学、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方志学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演变进程中,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对世界文明做出过贡献。但其中贡献最大的可以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大体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是一个阴阳互补、阴阳互动的太极球,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两个方面随着时间、空间的转变,有一个相生相克的过程,使文明得以一代代薪火相传。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后来演化为欧美的文明、基督教的文明、天主教的文明、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文明。

东方文明发源于东亚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以中国为核心,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明。

几千年世界文明的进程中,这两大文明体系曾交光互映,阴阳相长。世界西方文明已经兴盛了500多年,中国的和平崛起才刚刚起步,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变动时期,但从上升趋势上看,中华文化和平崛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可谓是当今以至今后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正是由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不同起源和演变,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系统和思维方式。西方文明着重于科学化的细分、拆零,着重于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东方文明讲究物性思维,以阴阳五行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分析,用象、数、理、气的思维方式,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运动的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做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比如西医是建立在细胞学和解剖学基础上,中医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所以这两个思维方式有同有异,但总的来说是可以互补的。我们今天对于西方文明是抱着开放的学习的态度,既不排斥,也不全盘西化,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接受一定要有一个使外来文化中国化的过程,最终希望达到一种古今文化交融、中西文明荟萃的和谐状态。

风水文化是中国传承了五六千年的建筑学、规划学、人和环境关系的学问。它是建立在《易经》和《黄帝内经》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建立在气和气场观念的基础上的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个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国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是这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个生活态度分三个层次:一是抽象的哲学的宗教的层次;二是狭义的文化层次,比如语言文字、文学戏剧、唐诗宋词等等;第三个层次就是物质文化的层次,比如城镇面貌、家居住宅形态布局和内部装修、家居陈设等。其中第三个层次是可视的物质化的,称之为器,前两个层次称之为道,器反映道,道指导器,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我们看待风水文化,不能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把风水看成是科学还是迷信。风水既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迷信。它在东方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和一波三折、九曲回肠的道路才发展到了今天。有时候也会一不小心走上歧途,再经过自我调整,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建筑文化体系。

问:说起风水,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迷信、玄学,您作为中国第一风水学大师,能不能简单地告诉大家究竟什么是风水?风水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何在?

于希贤:风水追求的目标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要协调,世界才能生生不息,调节人和他生活的环境使之气场和谐,这是风水理论里最核心的观点。什么是好风水,怎样来调节风水,就是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气场,人与社会环境的气场,人与人的气场,使之和谐。和谐就会吉祥,就会逢凶化吉。

风水并不是建立在鬼神的概念之上,而是以气和气场为核心的理念,这种气的概念和西方讲的空气不一样。中国风水不仅包括物质的空气,它也是一种活力、活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波、电磁波、可见光形成的一种能量。生命的本源就是气。人生一口气,一旦无时万事休矣。这种气看不到,但能感觉到。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气场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人睡觉老睡不好,挑床,也是因为气场不对。最早在中国风水书里提到气场的就是郭璞,他是风水理论的祖师爷。

问:风水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和谐,阴阳平衡。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是完全契合的,这其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和区别?风水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于希贤:风水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最高哲学理论来源都是《易经》和《黄帝内经》。风水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这个环境可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包括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中环境包括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等,小环境包括人们家居住宅、墓地选择等。中医文化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整体有机理论之上,以辨别和调节人体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为要务,从而协调人体内部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中医的独特之处。

风水本来就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一门科学,在文化地理、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等研究领域都发挥着很多作用。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的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学等一套理论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乡村,哪一个有名的建筑不是在风水思想指导下建造的呢?风水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青龙、白虎、天圆地方的时候,约距今6500年前,世界上还没有什么封建社会,所以说风水是封建的是不顾历史事实的,上面已述风水不是建立在鬼神的观念上而是建立在中国文化气和气场的观念之上,所以它与迷信也无关。它是中国原创的建筑文化艺术。

问: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打着风水师的名号,在外面装神弄鬼,招摇撞骗,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于希贤:现在民间虽然有不少真知灼见的风水工作者,但也有不少一知半解的假风水先生,甚至有的装神弄鬼、招摇撞骗。一些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关于风水文化的典籍都没有看过。一提风水,人家就想到这些人。这种情况下,要让人们不把风水当成迷信,那倒真是难了。

其实,从中国文化上讲风水,是建立在气和气场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鬼神意志基础上的。它对鬼神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这与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心存敬畏之心,但又不过分依赖和迷恋。它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也是既不唯心也不唯物,因为唯心唯物的思维方式本来就是外来的观念,我们抱以心物交替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世界。所以,风水文化研究应该求真务实,应该以易学经典为理论基础,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为实践来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问:我们都知道,于老师作为现代版的徐霞客,一生游历甚广,见识颇多。不知道在您心目中哪些地方可以称得上是风水宝地,哪些景观建筑给您的印象比较深刻?

于希贤:其实每个地方、每座城市都有其圣山、母亲河,保护好每个地域的圣山、母亲河,也就是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得这个地域持续发展的根脉不断。比如中国的五岳圣山、北京的香山、玉泉山,杭州的凤凰山,广州的白云山,昆明的轿子雪山。

至于具体的景观建筑,以北京为例,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凤呈祥设计就非常符合我国的风水思想,在原有龙形水系基础上创造了龙凤呈祥这一建筑造型,以体现龙凤呈祥的主题;这是建筑师李祖源邀请我去看的。

至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个别新型建筑,存在一种一味求新求异的设计理念,这与中国几千年来追求方圆规整的建筑文化理论是相悖的。我们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追求创新和突破。

问:风水文化诞生于中国,后来经过逐步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反倒存在一种西方热捧,中国冷遇的畸形现状。那么,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风水文化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与西方国家的结合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