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就算是在古代人们也格外重视墓地的风水,因为人们坚信,子孙后代的运势旺不旺,全看墓地的风水好不好。而有谁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运势昌盛,非富即贵呢?因此人人都会讲究墓地的风水;你们古代墓地风水图解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墓地风水图解
古代帝王墓地风水图解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
从上面看,清东陵是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水水格局。青山环护,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根据当年留下的建陵资料,依传统的分金立向风水理论,确定陵寝建筑的中轴线,整个陵区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鑫星山和昌瑞山一线相连的山向所控扼,这条轴线在陵区内诸多陵寝的有机配置下,得到不断充实和强化,在空间序列的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胜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衬和烘托,显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
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也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展列帐,陵区负阴抱阳,避免冬季寒风。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前后对景,遥相互应。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
清代帝王陵寝选址、规划时的天人合一观念,承继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墙是不规则布局的,游客如果到过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长的都城墙,就会发现,墙体都是傍山依地形顺势而建,城墙带景象优美。如依传统的中轴线理论,方方正正,就不会有鬼脸照镜这样的金陵四十八美景了(位于南京城西、清凉门北)。朱元璋为自己选择陵寝地址时,也追求陵寝与自然和谐统一,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胜。
南京明城墙
朱元璋与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信,对陵址选择的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朱氏子孙。有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制度,是在明朝才完备起来的,此说不无道理。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处,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这些陵寝所在都是风水宝地。
关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风水问题,不少专家都作过研究,这方面的书籍、论文很多。在明孝陵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所长王前华、孝陵博物馆馆长周钰雯,联名提交了《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附角》一篇报告,其中有一章节,诠释了孝陵的风水。
现在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钟山风景区,几乎就是当年明孝陵的整个范围。在这处庞大的帝陵区域内,设计者将整座钟山及部分水面作为重要的风水景观,一齐纳入孝陵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从而实现了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中国帝陵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
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上看,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观念,后来有了依山环水的讲究,到秦、汉、唐、宋几代,帝陵逐渐发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和中轴对称的规整格局,这种布局的基础非风水宝地不建。
朱元璋则新创了一套帝陵制。孝陵以钟山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绕山而建,这一点与明初京师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规,弯曲而行,与陵宫部分构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状。《大明孝陵神宫圣德碑》记载,朱元璋审天象,作地志,此即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围按二十八宿构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环绕的神秘布局手法,这里就风水说。古人认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着北斗七星上去住了。这种追求魂归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区布局,影响到了后代王帝陵的选址和建设。
北京城的规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构建规制同样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长陵的规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标准构造的。
说到迷信,朱棣比其老子朱元璋更厉害。据说当初为了选择陵址,他颇费心思。初定应该西燕家台,因与晏驾谐音,觉其不吉,只好作罢。继选京西潭柘寺,又认为既寺院,怎能再建陵墓,朱棣不悦而放弃。最后选定燕山山脉的支脉黄土山,形势优美。 朱棣表示满意,只觉得地名太俗。恰在此时,正逢他的生日,于是改黄土为天寿山。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随便葬的,生前万岁,死后得有万年吉壤。风水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帝王陵择址看似迷信,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是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时的结果,有科学道理。
古代帝王选择墓地如何看风水图解
选址原则一:注重整体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论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人为中心,把天地万物都当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这其实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不谋而合。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这其实就是古人在选择居所时对于系统论的朴素应用。
选址原则二:因地制宜
《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教你看最好的墓地风水分析
下一篇:坟墓风水中火葬有哪些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