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礼与秩序
中国曾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文化中礼是一种对天地自然、对人以及对自我的方式,人的衣食住行、民俗生活等时时处处都渗透着礼。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1]
人生而为人,会有自私、贪欲、妒忌等人心,但人也有光明、善良、慈悲、和平等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人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弱的,惟有时时保持警觉专注精进,才能以中和之道得以身心安顿。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礼是让人行走于危和微的一种方式,约束人道德修养。 德辉动于内,……理发诸外。 [3]
从帝王到百姓,从祭祀、军事、外交、国家制度、婚丧嫁娶、父母兄弟朋友交际,再到建筑、饮食、服饰等无不渗透着礼。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里,礼最早来自于祭祀。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4]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分为五种: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排在首位的吉礼,就是对天地人的敬重祭祀之礼。对天的祭祀又分为对掌管皇天、日月、金木水火土、风雨等神明的祭祀。对地的祭祀也分为大示(祭祀社稷、五岳)、中示(祭祀山林川泽)、小示(祭祀四方小神)。对人的祭祀主要是对先祖的追忆,皇帝会有太庙,老百姓会有家庙、祠堂等。
在清朝紫禁城的南面有天坛,它的面积是紫禁城的四倍,紫禁城的北面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来祭祀天地日月。每年冬至的时候,天子会在天坛举行祭天大礼,夏至的时候会在地坛祭地,春分的时候在日坛祭日,秋分的时候在月坛祭月。
遇到风雨不济的年份,天子会斋戒反省自身,是否德行有失。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用祭祀来体现对天地神明的敬重,还体现在顺应自然秩序,以达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历法,体现在中国传统历法黄历中,按照上天的秩序来安排人间的政事。
二、顺应天时之序——黄历
中国古人对天体运行秩序的了解领先世界,相传在尧舜等上古时期就有浑天仪的出现,人们早已了解黄道、赤道、地球在天体中运转的方式。古人将发现的天文秩序体现在中国黄历历法中。黄历相传是中国人文初祖黄帝创制,所以称为黄历,而后被历代的皇帝所沿用,所以又称为皇历,黄历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
四时八位、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是中国的敦煌星图,图中绘制了1339颗星星,按照一年十二个月,从一月到十二月按照不同的月份变化,将所观测到的不同的星体位置绘制下来。
四时:古人发现随着地球运转,夜空中北斗七星方位的变化,就是人间的四季交替,当斗柄指向东部,就到了人间的春季,指向南部,就到了夏季,指向西部,就是秋季,指向北部就到了冬季。
八位:地球在黄道上围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一年,根据太阳光对地球寒暑影响的变化,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有两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一样长的,那就是春分和秋分。另外四个很重要的节点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为它代表着四季的交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是对地球影响重要的节点。
二十四节气: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三百六十度平均分为二十四份,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差十五度,也是十五天。在每一个节气十五天里,也是月亮的盈缺变化,月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5] 也就是月亮每十五天会从缺至圆,再十五天会由圆至缺。
二十四节气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此循环一周为一年。有一首歌谣便于记忆,就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十五天里,按照气候的变化又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比如惊蛰节气里,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6]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一年里,一共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黄历中的纪年
黄历中的纪年方法有若干种,有一种普遍采用的名为干支纪年法。也就是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个相配,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如此循环一次为一甲子六十年。干支相配,循环六十年年份名称: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借运指什么被借运了怎么破解
下一篇:相生相克:如何用植物屏风化解煞气